[17]见(南宋)高文虎《蓼花洲闲录》。但据《宋史&iddot;章惇传》,章惇后来也要杀人,被哲宗皇帝拒绝,哲宗说:朕遵祖宗遗制,未尝杀戮大臣,其释勿治。
[18]见李焘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一建隆元年十二月条。
[19]见(明)张岱《夜航船》卷六。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和李焘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一建隆元年十二月条亦载此事,但未言明当事人是张霭。
[20]以上见《宋史&iddot;赵普传》。
[21]见《宋史&iddot;赵普传》。
[22]见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和《宋史&iddot;赵普传》。
集权
相权与皇权的矛盾,由来已久。
矛盾是从汉武帝开始的。帝国制度创立之初,统治者或重法术,或贵黄老,都主张君主无为、臣僚执政,因此皇帝和宰相的责权利也很明晰:皇帝是国家元首,象征着天下的统一和主权;宰相是政府首脑,由三公(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)分别执掌行政、军事和监察权,实际管理国家,并向皇帝负责。相府和皇宫各就各位,不相混淆。[23]
然而这个制度让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不能满意,于是用大司马为魁的内朝架空丞相为首的外朝,皇帝实际上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。这种做法对皇帝的要求很高。皇帝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不具备执政能力,大权就会落入外戚、权臣甚至宦官手里,汉帝国也最终因此而灭亡。
隋唐吸取两汉的教训,重新建立了宰相制度。相权仍然存在,但被分割为决策、审核、执行三个环节,对应地产生了中书、门下、尚书三个部门。中书门下合为政事堂,称为政府,以取代两汉的相府。政府组成人员是有权参加政事堂会议的&ldo;同中书门下三品&rdo;或&ldo;同中书门下平章事&rdo;。他们都是宰相。不像西汉,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都只有一人。
换言之,汉有国务总理,唐只有国务委员。
显然,唐代制度设计的目的是分割削弱相权,然而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。为了提高效率,尚书省负责人退出政事堂会议,成为纯粹的执行者;中书和门下则合并办公,不再相互制衡。再加上宰相人数没有一定之规,结果就出现了李林甫和杨国忠大权独揽的局面,安史之乱随之而起。
结论是:汉制和唐制,都有问题。
所以到了宋,就得改制。
改制的办法,是横一刀,竖两刀,再补一刀。横一刀就是把宰相分为两等,一等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从一品,为正宰相。其次叫参知政事,正二品,为副宰相。参知政事与中书侍郎、门下侍郎、尚书左丞、枢密使,都叫执政。宰相与执政合起来,叫宰执。这是唐代没有的。
竖两刀,就是把相权切成行政、军政和财政三块。行政权归政事堂,也叫政府、东府。宋代政府在名义上也跟唐代一样,由中书、门下、尚书三省组成。但门下、尚书两省形同虚设,只有中书省在宫中,政事堂也设在中书省,因此叫中堂。后世把相当于宰相的人叫作中堂,来历就在这里。
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府,实行一省制,缘由也如此。
掌握军政权的是枢密院,也叫枢府、西府。枢密院的长官叫枢密使,副长官叫枢密副使。枢密使正二品,地位与参知政事相同,而且也是执政,因此又叫枢相。
政府和枢府,合起来叫&ldo;二府&rdo;。
财政权则划归三司,即盐铁司、度支司、户部司。三司的长官叫三司使,副长官叫三司副使。三司使的地位比执政略低,权力却不小,号称计相,三司则叫作计省。[24]
计省、枢府、政府,各司其职;计相、枢相、宰相,互不统属。真正集大权于一身的,只能是皇帝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西北风东南雨:大话方言 我山之石: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一念之间 读城记 老婆说的都对 智慧的星空: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霸王不如霸我 穿越之怀了公主的宝宝 一袭红衣,满钰春光 音乐课又双叒叕被霸占了 帝国的终结 医妃惊华 帝国的惆怅 易中天品三国 不如握紧那段往事 书生意气 高高的树上 易中天中华史18:王安石变法 从星空到心灵